v29i2

眼科護理新模式 需要眼科治療服務的病人現時在 公立醫院的輪候時間可長達四年,令 患有長期退化性眼疾的病人面對風 險。臨床醫學學院眼科學系系主任兼 大學眼科中心總監梁啟信教授,正領 導一個「策略專題研究」項目(STG), 期望可將輪候時間縮短至兩個月。 梁教授和團隊將與政府的地區康 健中心合作,借鑒他早前與「奧比斯 香港」携手為公共屋邨居民進行致盲 眼疾篩檢的經驗,運用包括人工智能 的先進造影技術,在中心即場提供快 速準確的眼科檢測。 目前,眼科病人由其他醫生轉介, 再輪候看眼科醫生。在這個項目下, 檢測會在眼科護士和視光師領導下以 簡化服務模式進行,團隊從而判斷甚 麼病人需要於專科門診進行治療,甚 麼可以即場接受屈光矯正、乾眼症護 理及其他簡易療法。 該技術為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診 斷系統,用於檢測致盲疾病,系統利 用人工智能對比致盲疾病的數據, 從而提供診斷。這項五年計劃的第一 年會用於優化技術,目標為達致最少 90 – 95%靈敏度及準確度。 技術優化後會在南區及觀塘的地 區康健中心推出,眼科護士及視光師 即場使用掃描診斷系統,預計為共二 萬名病人進行眼睛檢查。檢測到有嚴 重眼疾的病人會被即時轉介到專科門 診;沒有重大眼疾的病人則由團隊提 供眼部健康教育、驗配新眼鏡、潤滑 劑或其他簡單的矯正方法。 梁教授希望透過這個優化的篩檢 程序,獲轉介的病人預期只需等待約 兩個月即可看到眼科醫生。 這項計劃也包含一項「實用」的臨 床試驗,除為病人提供治療,亦可檢 視計劃在改善現行眼科醫療服務轉介 程序的成效。有別於傳統臨床試驗設 定標準選擇試驗對象,這項試驗對所 有到地區健康中心的參與者進行測試。 參與者將被隨機分配到新服務模式或 現行服務模式。最終所有參與者會由 眼科醫生診斷,以確定掃描診斷系統 在檢測眼睛問題時是否準確可靠。 團隊最後會研究計劃的成本效 益,梁教授表示:「從早前與『奧比斯 香港』合作的經驗 ,可見這個模式可 行――它可以拯救視力,節省金錢。 但我們需要數據建立實證,以便最終 將這個創新而有高成本效益的模式推 廣至全港。」 ←專利技術ROTA清楚 顯示廣泛的視網膜神經 纖維層損失(左圖示), 而常規眼底照片(右圖) 則未能顯現。 Extensive 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 loss detected by patented ROTA (left), unseen in conventional fundus photograph (right). 「眼外傷或視網膜脫落等緊急問題當然 需及早診治,將會優先安排到專科門診 接受診斷。我們現在採用先進的技術, 就能及早清楚了解眼疾問題所在, 為病人適切地提供相應輪候時間。」 梁啟信教授 15 HKUMed News Winter 2024

RkJQdWJsaXNoZXIy Mzg4NDg0